贡嗄7556
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,专家预测,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,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,力排众议,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,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,夜不内宿,他说:“如果预测不准,我承担一切后果,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,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。”
1974年,国务院发文警告华北可能有6级以上地震。青龙县赶紧行动,1975年成立了县地震局,局长陆吉康带着人建了16个观测站和442个观测点。全县老百姓都被发动起来,盯着井水冒不冒泡、鸡鸭有没有异常,啥怪事都得报上去。这种“土法子”是当时基层防震的命根子。
到了1976年7月,事情更急了。7月14日,县科委的王春青从唐山开会回来,说专家预测7月22日到8月5日间,华北可能有大地震。陆吉康一看最近的记录,井水涨得不对劲,动物也躁得慌,地电阻率数据还老出问题。科委连夜开会,觉得不能拖,把情况报给了冉广岐。
7月25日,报告摆在冉广岐面前。那会儿地震预测还不靠谱,专家只能给个大概范围,准不准全凭天意。要是疏散47万人,最后啥也没发生,他得背上扰乱生产、搞乱民心的锅,乌纱帽都可能不保。可要是真震了,47万条命怎么办?冉广岐一夜没睡,反复掂量,最后拍板:人命比啥都重要。
7月26日,他召集全县800多干部开会,宣布震情,要求马上通知每家每户,全部撤到户外。会上有人不干,说预测不准,疏散瞎折腾,影响生产。冉广岐硬气得很:“预测不准,我担着,47万人我得保。”这话一出,反对的也没辙了。
7月26日起,青龙县跟打仗似的动员起来。学校停课,学生在操场听课;商贩把摊子搬到路边;农民丢下锄头,围着广播听消息。家家户户门窗敞开,老人小孩睡空地,连猪牛都拴在外头。冉广岐带着人挨家查,谁也没落下。
7月27日晚,县里又开了800人的大会,冉广岐再三叮嘱防震的事,让大家别慌,做好在外头住几天的准备。全县47万人,日不闭户,夜不内宿,就这么露天等着。
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,唐山大地震真来了。青龙县离震中才115公里,房子塌了不少,可人基本没事。全县47万人,就一个老人突发心脏病没了。统计下来,18万间房受损,7300间彻底塌了,但人安全,比唐山的惨状强太多了。这就是“青龙奇迹”。
冉广岐这决策不是拍脑门,他信专家的预测,更把47万人的命放心里。作为县委书记,他知道关键时候得顶上。地震后,他没揽功,说这是全县上下一起干出来的。之后他还带着大家修房子、搞重建,忙活青龙的恢复。
青龙县的“零伤亡”当年轰动一时,国家地震局1976年11月8日的简报里专门写了,冉广岐的事迹还进了防震教科书。不过也有人挑刺,说“零伤亡”有点吹,房子损得厉害,那位老人去世也算间接损失。但跟唐山比,青龙的表现确实牛,冉广岐的胆子是关键。
冉广岐1927年生在河北蠡县,年轻时参加革命,1949年入党,一直在基层干,经验老道。1974年底他当上青龙县县委书记,1977年调到望都,后来在邢台市政协副主席岗位上退了休。晚年住在保定,日子过得简单,1996年联合国给了他个防震减灾纪念章。2023年1月25日,他因肺栓塞去世,96岁。青龙县人至今念叨他,县里还有条街用他名字命名。#MCN微伙伴计划#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