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气的布娃娃
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,地震专家预测,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,青龙县书记冉广岐得知后,力排众议!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。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,夜不内宿。他说:“如果预测不准,我承担一切后果,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,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。”
1976年夏天,河北大地暗藏危机。地震专家预测,7月22日至8月5日间可能发生大地震,震中或在唐山附近。青龙县书记冉广岐接到消息后,眉头紧锁。这份预测模糊不清,却关系到全县47万人的生死。他力排众议,决定疏散所有人到室外生活,顶着丢官的风险说:“如果预测错了,我担着,这47万人我得保住!”
1976年的青龙县,位于河北东北部,离唐山不过百余公里。那年7月,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。地里的庄稼长势不错,可村民们却隐约察觉到不对劲——井水涨得蹊跷,家禽躁动不安。这些异常现象在农村不算稀奇,但没人想到,这可能是大祸临头的信号。
冉广岐当时是青龙县的县委书记,一个50岁的庄稼汉出身的干部。他从小在青龙长大,家里世代务农,吃过不少苦。凭着实打实的工作和对群众的真心,他一步步走到县领导的位置。村民们都说,这人实在,办事不打花腔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当官不为民谋福,不如回家种地去。”这话听着土,却是他心里的大实话。
7月中旬,一份地震预测报告送到冉广岐手上。报告里说,河北地区可能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发生地震,震中可能在唐山、滦县一带,具体时间地点不确定。这份报告是专家根据观测数据推测出来的,没人敢打包票。可冉广岐知道,地震这东西,来不得半点侥幸。唐山大地震后来证明,7.8级的威力能在一瞬间夷平一座城,青龙县离得这么近,绝不是闹着玩的。
他马上召集县里干部开会商量对策。会议室里气氛紧张,有人觉得预测太笼统,贸然行动怕引起混乱。还有人担心,万一没事,疏散带来的损失谁负责?反对的声音不少,甚至有人私下嘀咕,冉广岐是不是小题大做。可他没被这些动摇,拍着桌子说:“人命比啥都重要,错了算我的,这47万人我得保住!”这话掷地有声,把质疑压了下去。
会后,冉广岐立刻布置任务,全县动员起来。干部们分头行动,挨家挨户通知,喇叭里一遍遍广播防震知识。47万群众接到命令,开始收拾东西,搬到田野、广场等空旷地带。那几天,青龙县像炸了锅,有人疑惑,有人埋怨,但更多人被他的决心带动,默默配合。
疏散后的日子不好熬。7月的太阳毒得很,晚上蚊子又多,村民们只能用竹竿和塑料布搭个临时窝棚。县里没那么多物资,只能靠大家凑合。冉广岐带着干部四处跑,确保没人落下。他心里清楚,这不是个轻松活儿,但只要能保住命,再苦也值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质疑声又冒了出来。有人说:“天天睡外头,牲口没人管,地里的活也耽误了。”还有人觉得,冉广岐是瞎折腾。可他没动摇,每天早起用喇叭喊话,鼓励大家再坚持坚持。他的嗓子喊哑了,人也瘦了一圈,但那股劲儿一点没松。
7月28日凌晨3点42分,大地猛地抖了起来。唐山7.8级大地震爆发,震中房屋成片倒塌,地面裂出大口子。青龙县虽不是震中,但震感强烈,墙体裂缝随处可见。关键时刻,全县47万人在外头,躲过一劫。地震过后统计,全县18万间房屋受损,7300间彻底塌了,可奇迹的是,没一个人因地震受伤或丧命。
这场“零伤亡”的奇迹,后来被叫作“青龙奇迹”。唐山大地震死了24万多人,伤16万,青龙县却毫发无损。这事儿传开后,全国震惊,连联合国都点赞。冉广岐的决策成了教科书级别的案例,可他自己却没把这当回事。地震后,他带着大家重建家园,走村串户查看灾情,帮着修房子、种庄稼,忙得脚不沾地。
冉广岐没因为这事追名逐利。他还是那个穿着布鞋、骑着破自行车的书记。村民们提起他,都说这人心里装着老百姓。晚年,他还常去田间地头,跟大家一起干活,汗水滴在土里,跟年轻时没啥两样。他说:“当官就得对得起良心。”这话简单,却是他一辈子的信条。
这事给中国的地震防御留下了宝贵经验。冉广岐用行动证明,科学预测加上果断决策,能救命。他的故事传下来,不光是青龙人的骄傲,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。那47万人的命,是他用责任和胆识换来的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