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7挟飞仙以遨游
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,地震专家预测,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,青龙县书记冉广岐得知后,力排众议!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。
河北省青龙县委会议室内,空气凝重,县委书记冉广岐面色严峻,手中紧握一份报告。
报告来自科委干部王青春,内容直指一个可怕的预测:唐山地区可能即将发生强烈地震。
会议室内,常委们意见分歧。一半人主张立即行动,另一半人则持观望态度。
"如果是虚惊一场,谁来承担责任?"一位常委忧心忡忡。疏散全县47万人,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,若地震未至,责任将由谁承担?
"宁可信其有!预测不准我来担责,47万人的性命不能丢!"冉广岐坚定的声音回荡在会议室。
"现在立即行动,所有干部必须在明天前,将预警通知到每一户居民。"
这个决定源于几天前的一个重要信息。
7月14日,国家地震局专家汪成民在唐山会议上提出,京津冀地区可能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发生5级以上地震,甚至存在8级强震风险。
青龙县科委干部王青春参会后,连夜回县汇报。
冉广岐并非鲁莽行事,自1974年起,他就高度重视地震预警工作。
青龙县建立了16个观测站和442个监测点,关注地下水、动物异常等宏观现象。
震前,已有多个异常信号:温泉温度反常升高、鼠类集体搬家、井水浑浊,这些迹象与专家预测相互印证,更坚定了冉广岐的判断。
决策一出,全县迅速行动。
县政府紧急调拨物资,组织群众搭建防震棚。学校停课,工厂停工。
800多名干部挨家挨户宣传,村头大喇叭日夜播放避震口诀:"震前不惊,震时不慌,震后不乱。"开放仓库分发物资,医疗卫生部门进入战备状态。
不是所有人都配合。有老人拒绝离开家门,认为"命里有时终须有"。
有人担心财物被盗,不愿搬至室外。
面对阻力,干部们耐心说服,甚至背着老人转移。
为解决财物安全问题,冉广岐下令:"白天不锁门,夜晚不入室"—白天保持门窗开放以减少震损,夜晚全民露宿避震棚。
命令执行得雷厉风行,三天内,全县47万人全部转移至室外。
青龙县城成了一片棚户区,人们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中煮饭、睡觉,孩子们在空地上玩耍。城镇居民不习惯露宿,但没人敢违抗命令。
真正的考验很快到来,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,唐山发生7.8级强震。
距震中仅115公里的青龙县,大地剧烈摇晃。
房屋倒塌,围墙坍塌,道路开裂。全县18万间房屋受损,其中大部分成为废墟。
当阳光再次照耀青龙县时,一个奇迹呈现在世人面前:全县47万人,仅1人因心脏病发作去世,无一人因地震直接伤亡。
同一时刻,距离不远的唐山市,24万人永远长眠于废墟之下。
消息传开后,冉广岐的决策引发各方关注,有人赞誉其"一念之差,救万千生命";也有人质疑其"越权行事,未按程序请示"。
面对质疑,冉广岐只说了一句话:"灾难面前,人命关天。"
事后调查显示,冉广岐在得知地震预测后,曾尝试向上级报告,但当时通讯条件有限,报告层层递送需要时间。
若等待上级批复,疏散很可能无法在震前完成。
青龙县的防震经验很快传遍全国。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决策的果断,更在于执行的彻底。
从县委书记到普通干部,人人参与疏散动员;从城镇到偏远山村,家家收到预警通知。
正是这种全员参与、不留死角的执行力,确保了"零伤亡"奇迹的实现。
青龙奇迹引发了,防灾理念的深刻反思。
在自然灾害面前,"宁可信其有"的预警原则,开始得到广泛认同。
尽管地震预测存在不确定性,但提前疏散的经济代价,远远小于生命损失。
冉广岐的决策,被联合国称为"科学加魄力的典范"。
1996年,联合国向冉广岐颁发特别纪念章,表彰其在防灾减灾中的突出贡献,青龙县的经验被写入多国防灾教材,成为减灾范例。
时光荏苒,冉广岐于2023年离世,享年96岁。
但青龙县的防灾传统延续至今。
每年抗震救灾日,当地学校都会举行专题教育,讲述1976年的生死抉择。
"家家备应急包"成为当地不成文的规定,基层干部培训中仍以"青龙经验"为案例。
如今,走在青龙县街头,很难想象这里曾与灾难擦肩而过。
街道宽敞整洁,高楼拔地而起。唯有县博物馆中,那些泛黄的照片和文件,静静诉说着那个决定47万人命运的夏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