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球丫丫
家长投诉老师用戒尺被驳回:当教育“尺度”撞上家校信任,谁在重塑规则?
河北唐山这起看似“冷门”的家校纠纷,却撕开了当下教育生态的一道敏感裂缝——孩子违纪被戒尺打手,家长投诉后教育局明确“不约谈、不处分”,理由掷地有声:“不能因投诉质疑教育方式,老师有权管教学生”。消息传开,有人拍案叫绝“终于给老师撑腰了”,也有人皱眉:“惩戒权边界在哪?家校信任该怎么守?”
这事妙就妙在打破了近年“家长一告、老师必慌”的惯性剧本。当“佛系教学”因怕投诉成为潜规则,当课堂纪律在“过度保护”中逐渐软化,唐山的回应像一枚石子,砸中了教育本质的核心命题:教育从来不是温室里的插花,而是带点“力度”的雕琢。老师手中的戒尺,从来不是暴力工具,而是帮孩子丈量规则边界的“刻度”——前提是,这份“力度”源于责任,而非情绪。
但值得深思的是,“支持管教”不等于“放任惩戒”。家长的担忧本质上是对“尺度”的焦虑:戒尺该落多重?违纪如何界定?沟通机制是否畅通?真正的教育共识,不该是“谁强势听谁的”,而应是家校坐下来,把“管教尺度”细化成看得见的规则——比如明确惩戒范围、建立申诉渠道、用制度给“教育权”穿上“透明铠甲”。当老师敢管、家长放心、孩子懂敬畏,这才是三方共赢的破局点。
如今各地“效仿”的,不该是简单的“驳回投诉”,而应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:教育需要温度,也需要“硬度”。这种“硬度”不是老师的权威碾压,而是规则的刚性守护——就像幼苗需要支架,成长从不是放任自流的“快乐”,而是在引导中学会对规则的尊重。
你觉得教育中的“惩戒权”该如何界定?当家校对“管教尺度”有分歧,怎样沟通才能既保护孩子,又不让老师束手束脚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——毕竟,每个家庭都期待“严慈相济”的教育,而这需要我们共同摸索出更温暖的“尺度”。
